远播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钱静峰
对一个置身于陌生地的人而言,地图和指南针是他行动的最有效工具。对青少年而言,生涯地图和发展引导就是他的地图和指南针。
新高考方案强调学生的选择权,具体就落在选考科目上。某种意义上讲,这一选考方式将原本高考依据文理两科排队变成了20种(或35种)组合的排队。根据不同选科,大学确定了相应的专业选择起点。从这点来看,其实是存在"生涯地图"的,因为不同的选择,结果是不同的。另外,这次考试改革的同时,招生改革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其中变化最大的综合录取批次的引入(浙江称之为"三位一体" 录取),围绕"两依据一参考",在10%高中学业水平成绩和60%高考成绩之外还设置了30%的综合素质评价。而且未来高职高专的录取主渠道集中在分类考试,为部分学业成绩欠佳但其他素质较强的同学开设了继续深造的通道。这些招生方式的变化也加剧了青少年"生涯地图"的复杂性。
生涯地图应该围绕学生的成长路径,标注相应的学业及其他各方面要求,并指向未来升学通道,进而描述这条通道的终点职业。教育工作者应该结合本校学生的情况做详尽分析,为本校本地区不同层次的学生梳理与选择相关的路径导引,有效指导学生选择。这就是很重要的生涯导航。
关于生涯导航,就是结合学生的实际和方向帮助他们找到清晰的路径,在过程中不断确认目标并纠偏激励。在这里我们没有把方向具体为目标。目标是确定的,而人的成长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因此,我们更愿意把在方向上的短期达成称之为目标。而长远的是每一个目标实现后的所指向的最终方向。这次考试招生改革希望推动的是渐进式漏斗式的志愿确定方式。比如,学生高一选考之前要先理解选考科目和志愿填报限制之间的关系,取值自身选择的最大学科组合。高二高三不断提升选考成绩、体验未来自身期待的职业状态。高考之后,结合自身的分数,选择适合自我发展的道路。 比照之前只是选择文理科、高考分数出来之后再选择志愿,这复杂很多,但也更能激发青少年对未 来的持续思考。
这样的漏斗式志愿选择的科学性就在于如何将学生现在的学科学习兴趣和能力与大学选读的专业联系在一起,并以未来自身追求的职业选择为方向。显然,这一模式下,对高中生来说,仅仅通过各个高校不同专业招生的科目要求或是各个专业的介绍是不够,更多需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并确信从学科能力到专业选择与其未来的职业选择是关联的。这种思路我们称之为学职衔接:学业专业职业的衔接考虑。
对青少年而言,学职衔接需要更多地了解和体验大学的专业,并追踪这一专业学生毕业后的职业走向。这一工作仅依靠高中教师的辅导抑或是大学的招生部门介绍是不够的,信息不充分也不全面。 在这个互联网+的时代,是需要依靠专业机构在大数据中挖掘的。远播教育研究院"翼生涯项目"推出的"学职群"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www.xuezhiqun.com),这个平台定能够在学生的生涯导 航上真正起到学职衔接的生涯教育工作作用。